|
《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公开中医人工智能开方之秘




▲扫码进入书籍详情页面





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是怎么样辨证处方的?一直以来,这是行业行外诸多朋友所关心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筹备,问止中医首部书籍《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正式发售,通过本书,我们一窥“中医大脑”的神秘面纱。




这是史上第一部“中医+人工智能”临床学术专著,远古岐黄智慧与当代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本书收纳30则问止中医诊疗案例,呈现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辨证、组方、用药、疗效随访的真实全貌。


案例100%真实,可以溯源回案例背后的每一位顾客。案例附有顾客医院检查报告、随访聊天记录等详实资料。借此表达一下问止的态度——真诚。


问止中医联合创始人及首席医疗官林大栋博士担任本书主编,带领医学中心两位医学总监对每一则案例进行辨证、方解、方性、药对分析,帮助读者一窥「中医大脑」“算法黑匣子”内部深藏着的诊疗思路。




全书共570页,是中医临床类专业著作,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度阅读。


如果你是一位中医爱好者,其实也可以通过本书掌握中医经方派的“正法”,即通过30则案例的深度拆解,把方剂拆得支离破碎,以学习“机器人老中医”遣方用药的思维。中医临床的正法,全然剖开了、铺开了、敞开了,让读者看个明白、学个痛快。



国医大师领衔作序推荐



本书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下属一级出版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三位中医界前辈师长作序推荐。


◆ 国医大师刘志明老先生

书中详尽呈现了“中医大脑”在辨证遣方用药时“症 - 证 - 病 - 方证 - 药证”的思维模型。针对许多现代疾病,古人怕是并无足够的认知,问止中医人工智能“先辨病、再辨证”的诊疗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任委员张洪春先生

在数据的精确处理方面,计算机比人脑有巨大的先天优势。AI,就是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其实就是一个高度人工智能的数据库。里面储存了海量历代大医著作,并且用高明的算法将其中的关键信息加以分析,组织,高度有序化,用以辅助人类医生决策……


◆ 中医科学大会创始人刘峻杰先生

问止中医《AI 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是一部同时在中医临床和中医人工智能学术研究方面深具创意的新作。问止中医证实了人工智能中医大脑辅助诊疗对于提高疗效、造福患者、普及中医的价值。本书融汇了古老的中医与尖端的科技、东方文化与西方算法,标志着中医科学化、中医智能化显学时代的开启或许已经到来……






 林大栋 


2008年,受到恩师倪海厦老师的鼓励,我开始了一套名叫“经方专家系统”的程序开发。当时的时空环境下,人工智能还不成气候,云计算也还没有发展,所以那套程序可以说是一个很基础的中医经方计算器。但是倪海厦老师看过后十分开心,他说:中医经方的逻辑性很强,如果这套系统可以被世人所用,偏远地区的患者也都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名医”了。



自那时起,我就持续不断积累扩大这套系统的知识库。12年后的今天,看到集结问止中医科技算法工程专家运用人工智能和云端计算而构成的“问止中医大脑”。


▲目录页1



 工具为人所用 


读者朋友也许会问:当我们用中医人工智能来辅助诊治的时候,医者的角色是不是变得不重要?医者是不是再也不用精进?事实上这恰好误解了我们希望推动中医大脑运用的初衷。中医大脑辅助医者在他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度而精确地分析病症、用方用针,透过中医大脑的辅助,医者不会因为个人的学习及经验的差别而在临证时有所遗漏和偏失,医者是第一线面对患者而做出四诊的核心,所以医者的重要性始终都是最高的。


这就如同在现代医学体系里,西医早已经有各种科学的设备和分析方法来帮助自己看诊。对医者本身的提升和学习精进,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断地使用中医大脑在临床上诊治,医者的医术也会随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中医大脑处方;辨证与体质分析



 本书体例说明 


在原本医者的临床纪录说明之外,本书的体例按照“整体病症分析、症状统计、体质分析、中医大脑处方、处方中的用药分析、处方中的药对分析、处方中展现的可能方剂、组合分析、方性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为清晰呈现,我们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大脑的心法。


以下列举各单元的内容结构并分别加以说明:


▲方剂分析、辨证思路与方解



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会把这个医案中的相关病症透过现代医学的看法及传统中医的看法做一个介绍和整理。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医案中的病症在现今医疗体系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传统中医在面对此问题时的对治方法。


我们会把医者在四诊中收集到的患者症状信息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作为我们后面体质分析的基础及了解处方用药的根据。


除了先从症状来分析患者的体质之外,我们把症状输入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看看这些症状在不同的辨证观点下有哪些面向和看法,借此进一步了解患者可能的体质趋向。体质是中医大脑辨证开方用药的基础根据之一。


这部分主要是把中医大脑的处方和加减列出并附上中医大脑使用的剂量。



我们在本模块分析处方中的单味药,列出其主治和应用的简表,透过单味药的选取来看中医大脑在这一诊中的初步分析。再渐次由“单味药”而“药对”,最后再来分析本方可能包含的方剂结构。


药对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医大脑基础算法。透过了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我们把方剂中的药对列出来。然后我们再根据其功能及主治分门别类地归纳出单味药组成的药对之间的协同作用,我们会整理出本方药对结构分析图,清楚地展示本方的功能方向及覆盖触角,让读者了解到所有的单味药是如何协同作用来完成中医大脑想要的效果。


在这里要介绍一个我们新创的名词——“结构符合方剂”。即当A方剂是B方剂的子集时,我们称A是B的结构符合方剂。以胃苓汤为例,我们知道这是朱丹溪先生所创的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方。平胃散和五苓散就称之为胃苓汤的结构符合方剂。此外同样是胃苓汤的结构符合方剂的还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朮甘汤、桂枝去芍药汤、猪苓散、泽泻汤等。


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可以就方剂的单味药药性和比例算出方性,并且列出方性图来。我们会就一个方剂中组成的各单味药在“寒热、补泻、升降、收散、润燥”等特性上的差别做计算。透过方性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方剂的对治方向。这是中医本草学的成就总结。


▲方性分析



 内容举隅 


我们在利用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来协助分析医案的时候,往往有很多我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发现的中医学亮点出现。这些亮点细节和疗效高低及用方用药的走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本来是需要老中医的长年经验和大量的临床累积后才能够找到的知识点。但因为我们有众多医者的输入及大量的医案的收集,再加上中医大脑学习模块的分析,我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些亮点。在此试举几例:


1. 在《儿童自闭症的中期治疗》医案中,我们发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龙骨+牡蛎”所在方剂,都同时有桂枝存在。这表示“桂枝+龙骨+牡蛎”才是仲景先师的组方基原。“龙骨在神志问题上有很大发挥作用,而牡蛎则在去肿散坚上较为有力。而二者的结合是力量倍增的”。而依伤寒杂病论原书来看,桂枝除了去风解表,强心阳温化水液之外,有一个在伤寒论一再提及的就是“降冲逆”的功用,而这个功用配合“潜阳”的“龙骨+牡蛎”令潜阳功能得之真正实现。


2. 在《儿童自闭症的中期治疗》医案中,我们发现“桔梗+石膏+半夏”这个药对。桔梗和半夏都是去痰要药,但半夏性热多用在寒痰,桔梗苦而偏寒多用于一般或偏热的痰。且半夏具下沉之性作用多在脾胃,而桔梗有上升之性作用在肺,作用方向不同。那么,这二者怎会开在一起?原因是患者同时在脾胃有痰湿(患者苔厚腻)、在肺中也有痰(不易咳出的浓痰_黏痰),患者体质又寒热夹杂、上热下寒,所以二者同用是基于上述原因。在常见方剂中,有这两者同时出现的有:五积散、参苏饮、宁嗽丸、杏苏散、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竹茹温胆汤、黄芪鳖甲散等。桔梗和半夏之外加入石膏的用意又是如何?患者有黏痰,而石膏可令黏痰稀释,有利于痰的排出。这三味药同时出现,最好的代表是“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这个方剂。


3. 在《二十年久病的退化性与风湿性关节炎》医案中,我们列出有效及无效的用方比较才体会到“全身水肿必须要用到麻黄石膏这组药对才行。如果水肿再加上关节疼痛,则必须用麻黄、石膏、炮附子这三味药才行。”


4. 在《乳房硬块、乳房疼痛、月经量少的根本性对治》医案中,我们从症状、单味药、药对的分析中看出“阳虚的脓疡之症”可以用“白朮+炮附子”药对来对治。


5. 在《中年壮汉的广泛性焦虑症》医案中,我们看到中医大脑在对治情志问题时扶阳思想的具体展现。我们从药对分析中发现了大部分的药对都是能够补阳助阳的。透过药对整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案中方剂如何透过各种不同功能的药对来做阳的调控和增益。


6. 本书强调“体质”为诊治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我们在多例医案中发现只有坚持在体质的大方向上做努力,才有可能真正治好病症;如果我们在临床上专注在消除症状却忽略了体质因素,往往会有事倍功半的偏失。本书中有几则案例,初诊的“无效”是因为医者忽视了患者的体质。细观中医大脑的用方,我们往往发现它以“体质方”为纵轴、以“症状方”为横轴,纵横精确定位而取良效。这是读者不妨多留心的重点。





扫码下图,进入书籍页面,你就可以轻松购书,一享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带来的精神盛宴了!




▲点击进入书籍详情页面